爱书小说网 > 历史军事 > 不装了,其实我是朱重八 > 章节目录 221铁炉和实践

章节目录 221铁炉和实践

 热门推荐:
    还有两年,太久太久,等不急。

    五百多个这种东西,太平府和凤阳府花时间可以做出来,但那绝对得到明年夏天。

    等到明年夏天,有屁用?

    他半个月后就需要。

    听到朱标,朱橚他们的话。

    周乾这才意识到,这是明朝,可不是后世,后世的冶炼一天便可炼出成千上万的生铁。

    生铁坚硬,从高炉冶炼后,耐磨铸造性好,就是太脆,不能锻压。

    熟铁用生铁精炼,软,塑性好,就是容易变形,强度硬度低。

    “皇爷爷,孙儿觉得,今后太平府那里的铁矿,数年后大明的铁矿炼铁可以达到每天万斤,几十万斤。”

    “每天万斤,几十万斤?”朱元璋质疑着。

    “每天万斤几十万斤?”

    朱橚不由瞪大眼睛,朱标满脸不敢置信。

    “咱大明,现在这一年,总共才能达到一千多万斤。”朱元璋缓缓说道,

    这个朱元璋没说谎,明永乐年是一千九百五十七万五千零二十六斤。永乐初年课铁一百一十万斤。

    这个出自于明太宗实录。

    随后,周乾暗自思索了片刻,才对朱元璋摇摇头,有些不好意思。

    “没想到,大明朝,一年竟然才能锻造这么点生铁,怪不得在此事上,皇爷爷你会如此谨慎,还拒绝我!”

    别听起来觉得,明朝一年生铁很多,但是仔细算一下,就会发现,这还真是不够用。

    就比如说现在要锻造五百多个铁炉,每个炉子加上铁筒这些,还需要人力,这一下,便是要消耗很多。

    “要是大明铁够,铜矿够,银矿够的话,那大明就不会还印宝钞!”周乾叹息道。

    朱元璋满脸感慨。

    朱橚和朱标也是满脸叹息。

    “没想到,堂堂大明,一年竟然才能炼出这么些生铁,真是……”

    说着,周乾自己也不知该如何去说下去?

    “如何?”

    朱元璋看向周乾,满脸期待

    “只能说这些人都是无能之辈!”

    周乾摇摇头说道。

    “无能?”

    不知何时进来的朱桂,随即满脸不赞同。

    “雄英,这已经是他们尽最大的能力了。”

    “孙儿以为,还是要加强工匠的招募。”

    周乾轻笑一声,“大明如今共有多少军士?这些铁都不够用的。今后分校建的太多,也会需要大量用铁。

    另外,百姓耕作器具,以及日常生活之用的铁器,大明成千上万,甚至百万的百姓如何去分这么点的东西?”

    说着,他好像想到什么。

    周乾扭头看向朱元璋。

    “皇爷爷,你说你要是让他们工部帮孙儿打造铁炉子,先用这些铁给工匠们的住房取暖,如何。”

    “那明年工部,兵部,乃至大明用什么?”

    朱元璋半真半假的问了一句,随即便轻轻摇了摇头。

    “那一时半会儿补不上,咱也不敢答应此事!”

    “孙儿只是先借用,等锻造好铁炉子,立刻十倍奉还他们,保证明年朝廷足够?”

    周乾严肃说道。

    不过,他却是看到,朱元璋那满脸不信的神情,有些疑惑。

    炼铁有多么难,朝廷对铁有多么的需要,他可是知道!

    到时候十倍还,怎么可能?那得把自己大孙子累死。

    “过了年,立刻补上,可行?”

    周乾继续问道。

    “年后?……”

    听到这里,朱元璋有些无奈的叹口气说道:“雄英,你可知道,大明炼铁有多难?”

    “孙儿觉得,只要动脑子,不难。”

    周乾笃定。

    “这炼铁之事,可不是儿戏,乃是国事!”朱橚一脸郑重,“二十个铁匠锻造一天,才能炼出百多斤生铁来!”

    额!

    听此,周乾有些无奈。

    “皇爷爷,孙儿的铁矿场再过一个月不仅自己用的够,也会还清工部和兵部的。

    到时候,江南制造局下面的铁厂一天千斤也不是问题。”

    “多少斤?”

    朱元璋抬头问道。

    “千斤!”

    “千斤?”

    朱元璋,朱橚大惊,他们满脸不信,“这怎么可能?”

    “这为何不可能?”

    周乾轻笑一声,“此事,到时候请皇爷爷派人检查,!”

    听到这,朱元璋连忙看向蒋瓛。

    “此事可是真的?”

    “回陛下,此事千真万确,太孙并不缺铁,他回京是为了请工部一起帮忙打造炉子,提高速度,给那些工匠取暖用!”

    大明朝不是每家都有地龙。

    这会儿朱标也是脸色微变,他突然意识到,如果自己儿子天炼出特别多的铁,那对大明来说,是有多么的重要!

    ………………

    不见兔子不放鹰,周乾决定让朱元璋看看他的取暖炉子,要告诉他们很有必要。

    京城,民技院的院子放着一个圆铁炉子,中间放碳,上面盖个圆铁片,用铁钩一钩,盖子便起来了。

    这是七八位民技官一夜的成果。

    可见如今造出这种炉子,实在是有些难,所以周乾才回京想让工部帮忙做这个。

    铁匠拿出昨晚太孙交给他的一张纸又看了看,这是皇宫用的纸,上好的纸上画着设计图,每一步都有,上面还标注满了字。

    他们正是因为有图样,弄明白了图样才打造出来的。

    几个官员觉得新奇,他们以前从事铁匠,进了民技院也见了很多东西,但还从来没见过这样的炉子。

    第一次见这图样。

    太孙这是去哪里学了艺?竟然这么的手巧。

    他们昨夜做铁皮时,如擀面一般做了出来,这也是太孙教的新法子。

    虽然没有锤子一锤一锤敲打出来的好,但是做个盖子够用,又琢磨着用铁皮做了铁管,到时候放上去,可以煮饭烧水,十分方便。

    民技院几十个工匠组成了临时的流水线,铁匠打炉子,铆匠制管子,那些农官和泥瓦匠做藕煤。

    木匠做了许多器具。

    有了这些工匠,做这个并不难吗。

    太平府,凤阳府的工匠抽了些出来打造炉子,京城也按照太平,凤阳两府的过程造炉子。

    朱橚跟着朱标还来看过几次,顺便也帮忙使用了第一个炉子,这种和地龙有的一拼,还能烧水煮饭的炉子,很快就被文武百官传的沸沸扬扬。

    许多国公府不一样清早起来便要被熏,有几个还跑来问周乾,这种炉子卖不卖。

    藕煤卖不卖。

    周乾让人做了四个,送去魏国公府一个,送去周长平那里一个。

    朱元璋表示自己也要试试。

    周乾向他们说了需要注意的地方后才给朱元璋演示。

    不过看到乾清宫出来的长铁筒冒出煤烟,他就觉得自己这算不算在污染环境啊。

    “好东西啊!”朱元璋惊讶,他把周乾给他送的水壶放上去,果然十分的好用。

    “没想到,真是没想到。”过来陪朱元璋说话的宁妃也称赞周乾的厉害。

    “太孙,果然是不同一般人。”

    朱?:“大侄子最聪明了。”

    221.铁炉和实践